彎道聖經讀書心得:賽道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 | 癮車報

彎道聖經讀書心得:賽道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

在攻略一條新賽道之前,我們多半會先找尋該賽道的平面圖,根據經驗畫出理想路線、估計彎速、檔位、剎車點,再到賽道來進行攻略。但要攻略一條新賽道真的有這麼簡單嗎?事實上,賽道不能單純把它當作是平面的,而是需要從立體的角度來看。在彎道聖經中,第一章就先講到這件事情。如果想更了解內容,可以購買A Twist of The Wrist 彎道聖經,在2013年由彎道聖經股份有限公司的涂惠源老師引進翻譯成中文版,讓許多想拜讀此書的朋友能夠以自己所熟悉的母語來深入研究此書。

授權轉載自:Moto7

原文:彎道聖經讀書心得:賽道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

上坡、下坡

即使在台灣多數賽車場都是建立在平地上,但多半都有些坡度變化,以過去台灣賽車聖地TIS龍潭樂活賽車場來說,其主直線在順向時是有點微上坡,因此車輛在進入直線加速時多半會感到較為吃力,但進入彎道時也能以較晚的剎車來減速。相反的後直線路段則帶有一點點下坡,因此在入彎前需要提早剎車,才能減速到需要的彎速。這些微小的坡度變化都會讓你在實際騎乘賽道時與想像中的不同,使攻略賽道會與預想的狀況有所差別。


▲即使看起來是全平面的賽車場,都還是可以藏有坡度的變化。

在攻略上坡路段時,由於必須想辦法維持自己的速度,因此轉向時必須調整路線,提早開油進入直線,讓速度能夠提早爬升,在這樣的地方晚開一點油門都會讓秒差變大,使單圈成績變差;進彎前由於重力的影響,下壓力能讓輪胎承受更大的力量,讓你能夠更晚、更重的剎車來進行減速;相反的在下坡時,由於加速會更快,出彎較容易發生外拋的情況,因此需要更好的開油時機與細膩度,不過相較於加速,減速的時候會更讓人頭痛,因為下坡時輪胎下壓力較低,使可用的剎車力道減少,需要將剎車時間延長來彌補,也更容易使輪胎滑掉而摔車。利用坡度的變化,還能夠產生遮擋車手視線的效果,這樣讓車手在進行攻略的時候會倍加困難。


▲Austin 主直線底的大上坡可說是最經典的爬坡範例。
 

▲Luguna Seca的螺旋型下坡大家一定印象深刻。

內傾、外傾

賽道除了上下坡變化以外,內外傾的變化更是讓人不會注意的部分,多數賽車場在設計時,彎道部分亦可以設計有內傾、外傾彎道。內傾彎道就是彎外側路面較高、內側路面較低,這類型的彎道對於車手來說肯定是最受歡迎的,因為這樣的路面形狀可以讓騎士以更高的速度來攻略。不過在連續S型彎道上,內傾的設計在彎道接合之處會形成有上下坡的跳台,左右換位時這樣的跳台很容易造成輪胎跳起時瞬間跳起而喪失抓地力摔車,因此在這樣類型的彎道更應該注意路線的選擇與左右換位的時機。


▲內傾彎道是賽車場中較為常見的彎道種類。
 

▲外傾彎道是讓人感到非常頭痛的彎道。

相對於容易攻略的內傾彎道,外傾彎道更讓人感到頭痛,這樣類型的彎道較常出現在位於山上的賽車場,因為擁有坡度的變化,從下坡轉向上坡時,較容易出現這類型的彎道,由於車輛實際傾角較小,因此若以正常速度過彎,反而會外拋出去。


▲從這兩張圖片就能清楚的看出內傾彎道與外傾彎道的差別

Squaring Off「方正過彎」

在彎道聖經中,有提到要攻略外傾彎道時,可以利用Squaring Off「方正過彎」,這種過彎的方式主要是利用路線的改變,盡量減少轉向的時間,以減少外傾轉向時速度無法提升的劣勢,這時為了讓轉向時間減少,彎中速度會較一般攻略速度慢,讓車輛快速轉向,讓車手能將車身提早拉直出彎。

在進行賽道攻略時,這些上下坡、內外傾的變化,都會讓車手在實際攻略上與平面圖有所差別,要能夠更清楚的了解賽道,最好的方式就是親自下去用走的,仔細前後觀察,才能找出這些隱藏在平面圖之下的陷阱,讓你在實際騎乘時能夠有更完整的資訊來攻略賽道。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