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人都知道、隨著中國經濟的壯大,不僅一度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在先前歐美金融海嘯時、中國車企更是趁機以金錢攻勢在全球攻城掠地般的收購不少股權,完全展現出財大氣粗的一面…
近年來、中國車企包括了吉利(浙江吉利集團)從Ford手中買下了Volvo、上汽(上海汽車集團)持股GM集團、東風(東風汽車集團)成為PSA集團最大股東等,近日更傳出北汽(北京汽車集團)打算收購Daimler集團約12%的股權、近一步成為最大的股東之一,而這些舉動為的不僅是展現霸氣、更重要的是從中獲取技術回饋,亦或是運用自身的影響力來讓該集團針對中國市場開發專屬車款(當然也有說法這是為了洗錢)。
然而、近兩年中國的汽車成長比率減緩、中國自主品牌的生存更受到嚴重考驗,而中國政府的對策便是強迫國外汽車集團若要擴大在中國投資,就必須與合資夥伴共同拉拔成立所謂的”合資自主品牌”、且還要包含”新能源車款”的開發,加上在政府機關的公務車採購方面、也改為限定中國自主品牌車款,其目的便是獲取國外車廠的技術資源、以及持續扶植自身的汽車工業水準。
不過、在這般的扶植政策之下,卻也讓中國自主品牌呈現兩極化的發展現象,有著國外汽車集團技術支援的自主品牌確實有所進步、且也展現出向外發展的野心,但原先便是主攻中國二、三線城市的較小自主品牌,卻以只能為了降低成本並提高曝光度,因而擺脫不了過往的”山寨”路線,當然、在”法院是自家人開的”這種情況之下,國外汽車集團狀告侵權的官司通常也不了了之,並反倒成為近一步的惡性循環。
當然、畢竟中國的市場相當的巨大,講直接一點就是再怎麼惡搞都會有人買單,但別忘了這是個連GDP數據都可以造假的國家、若是未來有一天那經濟成長的泡泡破掉了,那結果或許就不僅是災難而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