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車,從離地面最近的地方開始改起」,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雖然已經是老生常談,但也表示換條好胎是改車的重點之一。不過巿面上的輪胎百百種,要怎麼樣才能在茫茫輪海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輪胎呢?今天就來告訴大家!
授權轉載自:Moto7
該選什麼種類的胎?
有別於以往常聽到的換胎要挑熱融胎這種說法;其實挑選輪胎的第一步,就是找出你的騎乘模式所適合的輪胎,例如小編每天騎車通勤,里程數爬升得很快,所以對輪胎的耐用度非常地斤斤計較,而上下班大量的巿區騎乘,對於性能的要求也相對沒有那麼高。因此強調壽命與濕抓地力的街胎、休旅胎,就是最佳的選擇。
相反地,如果是假日才騎車,重點放在暢遊彎道,會有激烈操駕的熱血騎士們,選胎的第一優先就會放在性能上了,而抓地力愈強的胎通常其壽命也就短,甚至為了海陸比犧牲部份道路騎乘所需要的排水性,因此換輪胎時,首先還是要根據用途來選哦。
裝錯種類會怎樣?
像小編這種通勤騎士,如果裝上性能胎來騎上下班,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高里程所帶來的大量磨耗,一條胎騎沒多久就下課了,而這類輪胎多半都價格不斐,實在是非常傷荷包,更不要說更換時可能兩側的胎肉都還很厚,超級浪費的!
除了很傷本以外,性能胎通常得要花上好一番功夫來暖胎,讓胎溫達到適當的工作溫度,才能發揮100%的抓地力,在那之前如果貿然施以激烈操駕,反而可能發生意外。
相反來說,如果是經常馳騁於山路或賽道的熱血騎士們,要是換了條通勤胎,輕則性能無法滿足要求,騎起車來綁手綁腳地無法盡興,重則超出輪胎所能提供的極限而導致low side 等事故,嚴重性更甚於傷荷包!
輪胎尺寸標示
選好種類之後,接下來要看看該裝什麼尺寸的輪胎了,其實不管是在網路論壇的討論,或是車友之間的交流,都常常看到類似「我原廠後胎規格180,可不可以裝到190寬?」這樣的問題,而在了解這個問題之前,先帶大家認識幾個重要的輪胎規格標示,才不會像鴨子聽雷一樣搞不清楚狀況。
範例:120/70 ZR 17 M/C 58W
- 120=胎寬,單位為mm,為輪胎最寬的部份,因此在小型束帶斜交層輪胎時最寬反而可能是在胎壁處。
- 70=扁平比,是輪胎高度除以寬度後得到的百分比,數據愈大胎型愈圓,反之則愈扁。
- ZR=胎體結構,R代表是輻射胎,如果安全極速超過標示值,則以ZR 表示,斜交胎則是以 – 或是無記號代表,束帶斜交層則用B 代表,
- 17=適用輪框直徑,單位英吋。
- M/C=機車專用胎,13吋胎以上需標示以辨別是機車/汽車胎
- 58W=58 代表載重指數,能載重236kg,W 表示安全極速270km/h,而日本JATMA 則要求安全極速在270km/h 以上要加上括弧代表。
- 生產時間:前兩個數字為第幾週,後兩個數字為西元年,3816即代表2016年第38週
以英吋標示的輪胎尺寸
英吋表示輪胎寬度的是早期的標示,現在則剩下一些小型斜交胎使用,通常數字上不會標示扁平比,載重指數也可能改以簾布層指數PR 來取代。
速度記號代表速度
載重指數表
裝錯尺寸會怎樣?
每一條輪胎都有其最適合的輪框尺寸,要是裝了比建議更大的胎,會使胎型無法正確地展開,形成俗稱香腸胎的現象,導致無法得到這條胎設計時所預期的接地面積,抓地力就無法正常發揮;而因為接地面積變小,也容易加速輪胎的磨耗;甚至在一些設計得比較緊緻的車子上,加寬的輪胎還可能磨到土除或鏈條蓋等部件,不可不慎。
胎壓的設定
胎壓過低會造成輪胎異常磨耗,輪胎容易變形,車輛會變得不易操控。反之,如果胎壓過高,輪胎接地面積下降,抓地感也降低,吸震能力變差。通常先建議以車輛原廠建議的胎壓值為基準,再根據自己騎乘狀況做調整。
何時該換胎?
- 磨損
每一條胎都會有所謂的磨耗指示平台這東西,通常設置在胎紋中間,來告訴你何時該換輪胎了,當胎面磨損到達磨耗指示平台時,其排水性已經變得無法達到設計時的要求,胎質所提供的抓地力也下降,安全性因此受到影響,所以即使胎紋還沒完全磨平,還是建議換掉哦。 - 輪胎使用時間過久
一般來說,即使消耗還未達磨耗指示,經過三年輪胎也會有老化的現象,主要是因為行駛時輪胎的升溫降溫、日光中紫外線的照射及臭氧等,會使橡膠胎質變硬、甚至產生裂紋,尤其是平日不騎車的假日騎士們,一定要特別注意。 - 中釘或其他損壞情況
車子出來跑總是要中釘的,補起來的胎雖然短期騎起來可能感覺不出什麼異狀,但胎體結構可能已經受到損傷,有可能發生再度漏氣甚至行駛中爆胎的情況,所以最保險的做法還是換掉,畢竟如果是在高速或激烈操駕時出狀況,那可是相當危險的。
不管是大車小車,輪胎幾乎都是摩托車的消耗品中最昂貴的一項,也是跟行車安全最相關的一環,有了對輪胎的正確認知,就可以大幅避免選錯胎,導致安全性無法提升又傷荷包的狀況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