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T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 綠色紓困納電動機車,有助產業轉型

今天是世界地球日,今年也是世界地球日50週年,全球遭逢COVID-19肺炎衝擊,因應疫情的產業政策與民生政策,攸關每一個地球公民的未來生存環境。代表國內電動機車產業鏈上中下游業者的SMAT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建議,政府的紓困政策應具備綠色思維,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具體措施包括綠色紓困納入電動機車、避免石化燃料補貼等,以利促進產業朝環保、低碳方向進行轉型升級。

防疫期間  正是產業轉型升級契機

SMAT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表示,疫情導致人類活動減少,許多大城市的空氣變乾淨、河流變清澈,意外為地球帶來「減碳」、「減壓」的效果,這個契機讓我們得以檢討過去經濟發展模式所帶來的環境傷害。環保署曾表示「產業先不倒再談綠色紓困」,協會認為,產業重創當下正是轉型契機,建議加強推動綠色升級,否則長期而言將對環境造成更大負擔。

紓困應將低碳的電動機車與受創觀光產業結合

SMAT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秘書長郭錦程指出,敬請政府提出的紓困計畫,同時考量「環境永續」與「產業轉型」。舉例來說,政府扶助受創的觀光和旅遊產業時,可思考在地觀光產業如何結合低碳交通、低碳旅遊,而電動機車就是最佳的運具選項之一。另外,國際油價下跌,政府不應完全反映國際油價下跌進行降價,而是該投資面向未來的低碳產業,不再以政府預算鼓勵汽柴油等石化燃料的耗費。

協會認為,政府紓困應以降低環境負擔、符合減碳需求、有利減緩氣候變遷的產業為主;而電動機車不僅具備移動零排放特點,且能解決疫情期間的個人運輸需求,更是台灣產業進軍世界的希望。期盼政府在未來「綠色紓困」規劃中,更重視電動機車產業,將綠色交通視為產業升級重點。

根據「臺灣電動機車產業白皮書」,針對交通運具的排污數據進行比較,電動機車的懸浮微粒、氮氧化物、非甲烷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等排污數據,明顯優於燃油機車。而消費者調查更指出,超過六成民眾願意為了環保理由購買電動機車。

全台1400萬輛機車 絕大多數是移動污染源

協會指出,機車是台灣數量最多的移動污染源,總數高達1400萬輛,其中只有37.89萬輛是移動過程零排放的電動機車,佔整體比例僅2.7%。以號稱「環保」的七期燃油機車來說,其PM及一氧化碳排放值都等同一部燃油汽車,更不用說每天在路上跑的燃油機車,其密度之高,對國人健康及環境永續造成極大危害。尤其台灣至今還在補助燃油車輛,更是對環境不友善的政策方向。

環團與立委同聲呼籲:綠色轉型!

因此在世界地球日前夕,超過20個台灣環保團體發表聯合聲明,強調紓困計畫必須考量「綠色紓困」與「公正轉型」的精神,促進台灣低碳經濟。立委洪申翰近日質詢時更引用13個歐洲國家環境部長在4月上旬連署的公開信,要求環保署在防疫期間建議行政院的紓困政策要注意「綠色及公正轉型」,環保署署長張子敬已允諾簽署相關聲明。

世界地球日今年適逢50週年,協會呼籲各界重新思考台灣面對氣候危機下的產業佈局,以及傳統經濟模式帶來的健康威脅。無論從社會期待或是科學數據的角度來看,綠色紓困都應該納入電動機車政策,而近期有燃油機車業者呼籲政府調降貨物稅,協會建議政府應審慎評估可能產生的稅損問題,並以產業轉型升級的視角思考,才能做出有更利於整體台灣社會的智慧決定。

 

k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