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ar想想:硬鑽法規漏洞、無法提供保障,Uber為台灣帶來的是福還是禍?

源自於美國舊金山、打著私人共乘服務的Uber,不僅在全球掀起熱潮、同時也引起相當多的議論,但不可諱言的這項服務儘管與許多國家的法規有所衝突、卻也頗受到使用者的歡迎,而自2013年進入台灣以來、也以”優步”的名義上路,甚至還與傳統租車公司合作以加速拓展市場…

 

 

然而、雖說Uber以”共享經濟”為訴求,但攤開Uber在台灣喊出的口號-賺大錢、可以自己決定工作時間、自己就是老闆,再看看Uber所開出的司機條件:年滿21歲、領有汽車駕駛執照、有一輛符合Uber規定車型的車 (不一定要是自己的車,但需備有行照且有保強制險)、無重大犯罪紀錄 (須申請良民證)、無重大交通肇事紀錄 (需申請汽車駕駛執照審查證明書,又稱"無肇事證明"),甚至也曾在自家部落格刊出「經濟共享,促動台北繁榮」的洗白文章,但大家看出蹊蹺了嗎?

首先、Uber以”更多額外收入”來號召司機加入,但卻刻意忽略其車資收入抽成高達20%、且對於司機的保障及素質要求也讓人有所疑慮(只有強制險?什麼年代了還在良民證?且在歐美及印度都已有著審查疏失的實例),介紹司機入行還有獎勵金制度(有沒有像老鼠會?),而Uber台灣說有繳稅、會提供司機額外保障,但講了許久卻都拿不出佐證資料,且一方面也藉由網路力量來塑造”Uber很潮、很時尚”等方式、並結合多樣化的行銷來偷換概念,另一方面當司機被裁罰、吊照時又不聞不問,加上除了首次搭乘有優惠外、一般狀況下的收費卻又較傳統計程車高,實際上Uber司機的收入卻也不穩定,真的能賺大錢的、或許只有Uber自己吧!

話說回來,台灣目前的交通法規僵化、給與計程車司機(事實上是全體勞工階級)的保障也相當有限,而所謂”職業小客車”的駕照考試內容相當制式化、且”計程車駕駛人執業登記證”更是由警察局進行管理(對、並不是大家以為的監理單位),其實想開計程車也不是那麼容易,而是必須通過針對”交通法規”及”相關地理環境”等考驗,相較於Uber的要求可說門檻高了不少。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Uber帶給乘客另一種不同的乘車體驗,但在台灣實際上就是”白牌計程車”的系統化延伸,且相較於在經濟方面偏向較為弱勢的傳統計程車司機,能夠擁有Uber標準車款的車主、其經濟狀況會比傳統計程車司機差嗎?而面對Uber的強大競爭、也讓傳統計程車業者感受到不小壓力,若是能夠藉此機會推動計程車產業的改革、或許這才是Uber對台灣的最大貢獻,但在Uber對於相關法規、財務及繳稅實情及針對司機與乘客的保障有所詳細說明之前,叫車前還是再考慮一下吧…

因為,看了Uber訂出的使用者條款、實在很難讓人相信這是間負責任的公司…